作者對於建築的觀察,不同以往我所閱讀專業建築書籍。
過去我所閱讀的建築評論書籍,大多由設計師的角度出發,討論設計師各種設計手法,以及如何解決各種設計條件所形成的阻力問題。
本書作者由使用者角度出發,提出人們為什麼會重視建築
(本書所提的建築內容包含建築物的外觀、室內的裝飾與陳列)
「原因是我們認為自已在不同的地方,就會成為不同的人-並且因此認定建築物必須以明的方式呈現出我們理想中的自我。」

如同中古世紀的宗教繪畫也許試圖喚起我們心中的,悲傷與罪惡感,其目的也許在導引我們遠離傲慢以及名利的追求,從而謙卑面對人生的奧祕與苦難。

欣賞建築的感動,有可能是一種由對比所造成的、苦樂交雜的感受;一方面是建築所蘊含的崇高性質,另一方面則是令人沮喪的現實世界。而我們所到美的事物,而隱隱然認知到,蘊含其中的那種幸福快樂是人生中的特例。

如前陣子訪台的安藤忠雄,他所使用的建材,是再單純不過的清水混凝土住宅,這樣的建材,或許會規律的教人窒息。所塑造建築空間。滿足現代人在生活過程中紛 纋與不安,想抽離至一個平靜、安穩的空間中。因為我們對於這些作品的理想特質所感到渴求,讓自已的內在趨近於那些讓我們感動的物品與地點。

在應採取何種建築採式的探討中,作者由希腊時期歷史觀出發,一直到近代的現代主義式樣,進行了概述與說明。
也提出過去:建築師把創造美感視為他們的中心任務;但現在這項議題已經消罄匿跡,退縮成為含混不清的個人衝動。

還是回到之前的議題:我們對於建築的爭論,如果從建築能「說話」的角度來看,其核心的問題便是我們希望奉行什麼樣的生活價值,而不只是單純的對顧事物外觀的要求。

「每一種建築樣式,都是一種對幸福的理解
除了幫我們遮風擋雨,
建築也邀請我們成為獨特的自己。」

建築,透過物品、顏色與磚塊的語彙,向世界宣告自已的存在;企盼別人知道我們是什樣的人,同時也可以提醒我們自已對自我的認知。

我們所欣賞的建築,用各種方式展現我們所重視的人生價值。

在作者的筆下,建築已不只是單純的形體描述,而是呈現出更多的是精神意函。

而在面對人們各式各樣的需求:

作者也認為設計師難以面面具到的原因是:人們的需求實在難以徹底理解,設計師們要強迫自已拋棄一切自以為早已經知道的事,嚐試將人們本能反應背後的機制拆解開來,承認關掉電燈或者打開水龍頭這類日常舉動其實具有神祕難解的複雜性。

一些我們認為失敗的的設計,在於設計師未能以感同身受的心態從事設計而造成的結果,因為他們忽略了人類心智的各種奇特癖性,因為他們把人類化約成簡單的形象,而沒有細心觀察人類實際上的各種複雜面向。

而讓我們著迷的設計,則是設計師們以謙遜的心態、莫大的毅力把自已對喜稅的理解轉化為合乎邏輯的規畫-由於這兩種特質的結合,創造出滿足後需求的環境,而且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已具有這樣的需求。

提出【邏輯哲學論】的哲學家 維根斯坦 指出 「你以為哲學很難,可是我告訴你,要當個好的建築師,絕對比哲學難上千萬倍」

不只點出,這個領域的範圍之廣,而且從業人員面對各個環節的辛勞。

作者在最後也是出建築與環境共生的觀點:我們有責任讓建築構成的環境優於其所取代的自然原野。我們既然把建築建造在蚯蚓和樹木原本生長的地方,就有責任確保這些建築能夠帶來最高度也最有智慧的幸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acesket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